苓桂术甘汤方义及医案

时间:年3月21日18:30—20:30

主讲人:柯召民助教:王军丽、潘洋

参与学习同学:游子、王雷生、赵惠华、胡泽杰、王培杰、李亚利、彭国强、杨宪鑫、姬长鹏等52人。

一、授课内容纪要

1.条辨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这一条论述水气上冲的证治。

太阳伤寒,本应汗解而反用吐下,使中上焦阳气受伤,形成心脾阳气虚而水气上冲的证候。“心下逆满”,指胃脘部因气上逆而感觉胀满,同时还有“气上冲胸”的感觉。关于气上冲这个证候,临床上还可以见到冲至咽喉部而有憋气、窒息感觉者。刘渡舟在京西城子煤矿带学生实习时,一位学生接诊了一个老妇人,主诉咽中似有一物堵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根据病情开了四七汤,连服几剂没效。一看,舌苔水滑,六脉俱弦,还有气上冲的感觉,等到这个气冲到咽喉部时,就觉得堵闷特别严重,而且有心慌、心跳等症。刘老诊断为水气上冲,换了苓桂术甘汤,只吃了一剂就有效。临床上类似病例并不少见,只不过这一例较为典型而已。

“起则头眩”是指病人头晕很厉害,只能静卧而不敢起床活动。造成眩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心脾阳虚,清阳之气不足以上养清窍;一是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清阳被水寒之气所蒙蔽。“脉沉紧”,就是沉弦之意。沉主里,又主水病,弦主饮邪,沉弦正是水气为患的脉象。以上脉证提示,伤寒经过吐下后,病已经离表,当然也不能再用汗法解表。

如果再用解表发汗,就可能伤动经脉之气,即“发汗则动经”,使阳气更虚,不能荣养筋脉,“身为振振摇”,就是肢体战振摇动,甚则站立不稳而欲仆。治疗当用温阳健脾,降冲利水之法,轻者用苓桂术甘汤,阳虚重者用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群的代表,擅长治水气上冲,又能治痰饮内留等证。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甘草补心阳之虚。同时,桂枝又善降冲逆之气。临床如果对苓桂术甘汤灵活加减,效果十分好:痰湿特盛者,可与二陈汤合方使用;眩晕重者,可加泽泻;兼见面热、心烦者,是阳气与水气相搏而有虚热的表现,可加白薇;兼血压高者,可加牛膝、红花、茜草;兼见脉结代者,去白术,加五味子;兼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去白术,加杏仁或薏苡仁;兼夜寐惊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等等。

苓桂术甘汤温中降逆,治疗以气上冲逆为主。有的注家认为,水邪属阴,其性沉降,本来不应该冲逆上乘,如果见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等上冲之症,多是与肝气上逆有关。桂枝辛温芳香,既可温通心阳,又可疏肝降气,治疗水气上冲必用。第29条也是水饮之证,但它只有“心下满”,而且并不是“心下逆满”,也没有上冲的证候,因此用桂枝去桂加苓术汤。可见,都是水饮为患,治疗有用桂与去桂的不同,关键在于有没有上冲之证。

苓桂术甘汤的治病范围很广泛,加减化裁也很灵活,但减药味时通常都是去白术,而保持茯苓、桂枝、甘草不动。这就是所谓的“苓桂剂”,再加杏仁就是苓桂杏甘汤,再加生姜就是苓桂姜甘汤,再加五味子就是苓桂味甘汤。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温阳降冲,配合茯苓温阳化气,淡渗利水。白术与茯苓相配,健脾利水;与炙甘草相配,健脾益气。本方温能化气,甘能补脾,燥能胜湿,淡能利水,合奏温阳健脾、利水化饮之效。

苓桂术甘汤是温化水饮的代表方,也是苓桂剂的代表方,温补心脾阳气善治水气上逆,又治痰饮内留等证。如痰湿特盛者,与二陈汤或温胆汤合用;眩晕重者,加泽泻;兼见面热、心烦者,为阳气与水气相搏而有虚热的表现,可加白薇;兼血压高者,可加牛膝、红花、茜草;兼见脉结代者,去白术加五味子;兼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去白术,加杏仁或薏苡仁;兼夜寐惊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等。对于痰饮(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水肿(包括心源性及肾源性水肿等)、眩晕、惊悸、胃痛(胃炎、消化性溃疡)、肠炎、带下、风湿痹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皆可应用。

在《伤寒论》里,苓桂枣甘汤证治疗心阳虚,下焦水邪欲乘虚上冲的脐下悸,欲作奔豚;苓桂术甘汤证治疗心脾阳虚,水邪上逆。在临床实际上,两方都可以治疗阳虚水邪上冲的奔豚证。凡阳虚水邪上冲的奔豚证,在发作前有脐下悸动表现的,用苓桂枣甘汤;发作前没有脐下悸动表现的,用苓桂术甘汤。还应当注意的是,桂枝加桂汤治疗的是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的奔豚,在病机上和苓桂枣甘汤证和苓桂术甘汤证是不同的。

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医案一(周代)

痰饮久积

林重兵卫,年仅四旬,体亦不肥,从幼痰多,气喘,迩来积病三年,面色夭白胸膈气滞,懒于言语,小腹少力,多言气升,有似疝气上升之状,痔疮下血,以致头痛耳鸣,眩晕,宗气动且应衣,饮食不下,食则饱胀,或吐水苦酸,夜不能寐,痔痛,气升,精自流出,脉左寸细涩,右关滑大,此火不生土,金不生水之症也,左寸细涩,君火虚,右关滑大,痰气盛也,火虚而水反凌之,所以心君不宁,金不生水,则真水亏,土不制水则邪水溢,所以为痰为饮,上逆于肺则喘息,溢于胃则吐水,聚于中则为胀,画于经遂为气上升,为头痛,为眩晕,为耳鸣,至于精滑不寐皆心肾不交之虚症,错杂其间。治当审其标本缓急而调治之,火土之虚本,痰饮为患标也。本不亏而治标,当以急剂病去而正不伤,本已虚而治标当以缓剂扶正而邪自退,拟以苓桂术甘汤加半夏、陈皮十剂而病去其半,又五剂而愈十之七八,再服人参养营汤不及十剂而痊愈。

此患心脾两虚为本,证现面色夭白,懒于言语,宗气动且应衣,饮食不下,食则饱胀,夜不能寐;痰饮内积为标,证现喘息,吐水,头痛而眩。标本同病,本虚而标实,急祛其邪必伤正。扶正固本又恋邪。故周代先以苓桂术甘汤加半夏、陈皮(实为二陈汤加桂枝、白术)温化痰饮,待邪去七八,后再拟人参养营汤,气血双补,心脾两调,固本扶正,其病待愈,可谓布阵有方,奎张不乱之治。

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医案二

肝郁寒饮

[病者]方前纵队司令官化南之二夫人,年二十余岁,孀居万县龙驹坝。

[病名]肝郁寒饮。

[原因]贞毅有才,民八年归方岀,随军援鄂,能相人臧否。军中部属,经夫人隔帘窥之,辨其生平行为,凿凿无谬,公益贤之,民九秋方出殉国难于万县葵范寨。夫人年未二十,青年守志,节励筠,病因以伏。证候:眼胞上下呈黑黯色,气短若不接续,头若眩冒,晕不能支,心尝悒郁,忽忽如有所失。

[诊断]脉弦滑不扬,舌淡无苔,综合四诊,断为气郁生痰,痰贮于胃,关于肺。肺为呼吸之器,器为痰阻,故气迫而喘促。肝开窍于目,气郁伤肝,生气不得外华,故眼胞黑滞。且眼胞属脾,脾为痰阻,眼胞亦呈黯色。头为精明之府,心为神明所出,忧郁既久,神志不守,故头若眩冒,心忐忑悒悒如失。脉弦滑不扬者,痰气蕴结不畅达也。

[疗法〕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痰为水谷之气,聚液而成,遇寒则凝,遇温则散。用仲景苓桂术甘汤加柏子仁,以涵肝木,养心宁肺。

[处方]云南白茯苓四钱,朱砂人乳拌蒸,桂枝尖八分,炒白术钱半,净柏子仁八钱捣,清甘草七分,浆水煎服。

[效果]连服十余剂,各恙皆廖。

肝郁寒饮,治法有二:从肝治者,疏肝解郁,抑木扶土,土运则饮去;从脾治者,健脾化饮,饮去则气畅,气畅则肝疏。从肝从脾,当因证论治。此虑眼胞上下呈黯色,气短不接续,眩晕不能支,显然是痰饮过盛,痰贮于肺则气短,痰阻于中,清气不升则眩晕。按“五轮学说”眼胞为脾所主,眼胞黯而黑滞,乃脾阳不振,饮邪内伏。饮邪既盛,疏肝非急治之法,故当从脾,苓桂术甘汤投之,果效。

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医案三

支饮

姜,四二,久患胸右有形,形瘦,畏风怕冷,卧则咳呛痰沫,凡治痰饮,须辨饮食,食少已极,议治中宫之阳。苓桂术甘汤。(《公选医案》)

《金匮要略》云“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支饮乃水饮停留于胸膈,阻碍肺气的宣降而成,小青龙汤为其正治。然“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叶氏言“治饮必辨饮食”,可谓至理名言。今患者食少已极,可推其脾阳亏虚,小青龙治肺不治脾,治标不治本,非其治也。故叶氏云“议治中宫之阳”,乃求本之治,苓桂术甘汤温中化饮,正合此意。方中桂枝通阳化饮;苓术运脾行水;甘草和中。正合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案中辨证明确,用药精当,值得师法。

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医案四

酒客痰饮

酒客脾胃阳微。下午阴气渐漫,脘中微痛,不饥,服苦降重坠辛燥,愈加不适者,清阳再受伤触也。宗仲景圣训,以转旋胸次之阳为法。胸次清阳不运,苓桂术甘汤。(《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酒客者,必湿浊内生,湿性本寒而凝滞,久而损及脾阳。脾失温运,湿阻气机,不通而痛。午后阳气降而阴气升,内聚之浊阴得外界阴气之助,故午后明显。苦寒之品损中阳,虚其虚,寒其寒,故服后愈加不适。胸次清阳,即脾阳也。苓桂术甘汤,温中健脾,渗湿和胃,服之则清阳升,湿邪去,脾运转旋,其病可愈。

7.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医案五

脾虚饮甚致喘

王毅垣先生,平日操劳,素有痰饮,稍饮食未节,或风寒偶感,必气喘痰鸣。十余年来,临床投药,无非豁痰降气之品。迩来年益就衰,病亦渐进。值今秋尽,天气暑寒,饮邪大发,喘息不休,曰进陈、半、香、砂之属,渐至气往上奔,咽中窒塞,喉如拽锯,密室中重裘拥炉,尚觉凛凛,痰如浮沫,二便艰涩,余见其面赤,足胫冷,两人靠起扶坐,气通咽嗑,不能发声,脉得左手沉涩,右手缓大。因思喘急沉涩,已属败症,且四肢虽未厥逆,而足厥已冷,实未易治。继思胸中乃大空阳位,今被饮邪阴类僭踞,阴乘于阳,有地气加天之象,急以仲景苓桂术甘汤加附子一两,连进二剂。病全不减。

再诊,左涩之脉,已转滑象,而右大之形,仍然如昨。乃知中土大虚,不能制水,饮即水也,嘉言喻氏曰,地气蒸土为湿,然后上升为云,若中州土燥而不湿,地气于中隔绝矣,天气不常清乎。遂将原方重加白术,减附子,大剂再进,而阴浊始消,胸次稍展,溺长口渴。毅翕恐药过燥。余曰,非也,此症仲景所谓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况渴者,饮邪去也,何惧其燥耶。仍将前药叠进,乃得阳光复照,阴浊下行。其善后之计,仍仿嘉言崇土填白之法。缘饮水窍踞,必有科书故耳。

凡病常者易知,变者难识。此案素有痰饮之疾,年长体弱病进,痼疾屡发,损及脾阳,饮积肺中。数十余年来虽屡进豁痰降气之品,但只治其标,不治其本。此次大发,饮乘阳位,胸中大气不得旋转,故喘息不休,咽中窒塞,喉如拽锯,此痰壅于肺而成。密室中重裘拥炉,尚觉凛凛,足胫冷,脉得左手沉涩,此饮邪困阳,脾阳不得布达而成。曰进陈、半、香、砂之属而不见效,是因治痰不温阳;以苓桂术甘汤加附子一两,而病全不减,是因附子破阴不健脾。再诊,右涩之脉转滑,可知阴寒已破而痰湿未除;右大而缓,乃知中土大虚。六脉合参,断为土虚不制水。故于原方重加白术健脾燥湿,土旺则水制,更益桂枝温经通阳,茯苓渗湿健脾,甘草补气和中,服后阳光复照,阴浊下行,溺长口渴,湿去饮除。

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医案六

久疟

蒋声扬舅妗,壬戌年六十八岁。向有停饮胃痛,曾经攻水,仍不能止。夏病疟疾,胃病呕吐,朱医治以大半夏汤,吐减。以多进糯食复吐,而疟复数日一发无定期。至秋已饮食不纳,以参汤延捱矣。九月下旬,招余往诊。脉虚弦无神,苔薄,饮食不纳,神情虚弱,而疟复作。以苓桂术甘汤加制常山、半、贝、泽泻,以止其疟。另狗宝末放粥汤中以养胃。竟愈。(《周小农医案》卷二)

本案为年高六十余之老翁,素体年高体弱,脾阳不足,运化无力,致使痰饮内停,又因饮邪阻中不通而痛,医者不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医理,而以攻水法治之,故不能止。今值夏季又患疟疾,旧疾未除,又添新患,寒热之邪内侵,痰饮积聚,胃失和降故呕吐。以大半夏汤降逆止呕,使吐证稍减,但因病因未除,痰饮水湿留中,脾胃运化无力,又加饮食不节,多进糯食,黏滞留中,饮邪加饮食积滞,使胃气不降,上逆故复吐,正气日衰,后天脾胃之气将败,而疟邪仍频发,年高体弱,正虚邪实,病势凶险,故勉以苓桂术甘汤以温阳化饮祛痰;以制常山,半夏、贝母、泽泻等以截疟。标本同治,证情虽险,因治之及时得当故化险为夷。狗宝生癞狗腹中,状如白石,带青色,其理层叠,乃难得之物。有治胃反止噎、下膈气、止呕吐之功,故用以养胃。

9.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医案七

水气凌心(冠心病、心肌梗死)

陆XX,男,42岁。因患有冠心病心肌梗死住院。经治疗两月,病情未减,症状为心前区疼痛、憋气、心悸、恐怖欲死。每当心痛发作,自觉有气上冲于喉,气窒殊甚,周身出冷汗。脉弦而结,舌淡,苔白。证系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阴来搏阳,而使胸阳痹塞,而心胸作痛;水气凌心,则心悸而动;心律失调,则脉弦而结;阴霾密布,胸阳不振,故胸中憋气而喉中窒塞;水邪发动,肾阳失于约束(肾之志为恐),其人所以恐怖欲死,治以通阳下气,利水宁心。药用:茯苓六钱,桂枝三钱,白术、炙甘草各二钱,龙骨、牡蛎各四钱。

服三剂,心神转安,气逆得平。但脉仍结,自觉畏寒,肾阳之虚使然,治当扶阳消阴,驱寒镇水。方用附子、白术、生姜、白芍、桂枝各三钱,茯苓四钱,炙甘草二钱,服三剂,下肢转温,已不畏寒,但脉结与心悸未复,胸痛有时发。证属心阳不足而使血脉不利。宜补心阳之虚,兼化水饮之邪。方用:茯苓四钱,桂枝三钱,肉桂一钱,五味子、炙甘草各二钱。上方连服六剂,脉不结而心不悸,胸痛亦止,经心电图检査,已大有好转,乃岀院服药调理。

水气上冲所致的冠心病,病之根本在于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水饮上凌。水气为病的特征为:水色即面色黑;水舌即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水脉即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时见脉结代或沉伏不起;水证即有水气上冲之候。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胸满,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短气。本案病初原因在于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治疗用苓桂术甘汤。服药三剂后,自觉畏寒,肾阳虚突出,用真武汤温补肾阳,兼以利水。再用三剂后,下肢转温,已不畏寒,肾阳虚得到缓解,但脉结与心悸未复,胸痛有时发。证属心阳不足而使血脉不利,继续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调理。

10.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医案八(聂惠民)

咳嗽(慢性气管炎)

王某,女,45岁,年12月初诊。患慢性气管炎四五年,每入冬季则发。近日病情加重咳嗽频作,月余不愈,咳痰稀白,胸闷不适,晨起咳重,面部虚浮,目下色暗,大便溏薄。脉沉弦细,舌质淡,苔薄白水滑。证属水气内停,肺失肃降而致咳嗽。治以温阳化饮止咳。宗苓桂术甘汤化裁。

处方:茯苓20克、炒白术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炒薏仁30克、川贝10克。水煎服,进药七剂,咳嗽锐减。守方调理月余而愈。三年未见复发。

咳痰稀白,舌质淡,苔薄白水滑为本案用苓桂术甘汤的指征。加杏仁、川贝增强本方通降水气,疏利肺气之功能,加炒薏仁增强本方化湿止咳之力。

1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医案九(聂惠民)

眩晕(耳源性眩晕)

魏某,女,55岁,年10月22日初诊。患耳源性眩晕病已7年,发作时视物转动,如坐凌空,素患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白沫,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滑大。证属痰饮上泛,宜温化痰饮,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15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6克,五味子9克。

连进14剂而愈,随访两年未发。

“无痰不做眩”“无虚不做眩”,本案病人之眩晕乃痰饮内停上扰清窍所致。故用苓桂术甘汤温化痰饮以治病之根本。

1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医案十(聂惠民)

胃脘痛(慢性胃炎)

牛某,女,51岁,工人,年3月初诊。患胃脘病数年,中脘疼痛,胀满不适,自觉有气上冲逆,胸中堵闷,时有嗳气,口干不欲饮,稍饮则停于胃中,纳谷不佳,两下肢肿胀,小便短少,面色晦暗无华,两目周围呈环状黧黑,舌苔白而厚腻,舌面水滑,两脉沉弦有力。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辨证:脾胃阳虚,水气不化,水湿内停。治以温阳健脾,平冲和胃。宗苓桂术甘汤化裁,方用茯苓15克、桂枝10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6克、炒薏仁12克、党参10克、砂仁6克,水煎温服。进药六剂,胃痛与气上冲逆皆减,下肢肿胀亦减。以后按前方化裁,进药月余,面色转润,两目黧黑消失,诸证皆除,两年未复发。

口干不欲饮,是水停于内,津液不能上承所致。两目周围呈环状黧黑,舌苔白而厚腻,舌面水滑,是水停于内之指征。水停于内为病之标,病之根本在于脾虚。所以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利水进行加减。

1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医案十一(聂惠民)

呕吐(幽门狭窄)

卢老太太,年5、6月间来诊。身体矮瘦,患心下水饮已数年。平日心下觉寒,稍胀满,西医确诊为幽门狭窄。积5,6日则头晕呕吐清水,吐尽方休。如此反复数年,愈演愈重,近又犯病而住院,服中西止呕药无效。余虑其胃寒积饮而吐,且心下有时逆满,颇与苓桂术甘汤证相近,此证非温阳涤饮莫治,因久病寒甚,稍加干姜。拟方如下:

茯苓30克,桂枝10克,焦白术24克,炙甘草10克,干姜5克,嘱服3剂以观后效。时隔10余日,其夫告余:仅服2剂呕吐立止,近2日仅有泛酸感。拟前方量减半并加吴萸,水炒黄连少许,燃牡蛎12克,常服。

医案解要:胃寒积饮,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呕吐清水不止,与苓桂术甘汤证中阳不足,水饮内停之病机相符,用之果获良验。

1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医案十二(聂惠民)

便秘

陈某某,女,52岁。素有大便秘结,常五六日一行,坚如羊屎。口干渴,但饮又不多。每到夜晚,自觉有气从心下上冲,继则头晕,心悸,气短,胸闷等证俱见。身有轻度浮肿,小便短涩不利,颜面虚浮,目下色青。脉沉弦,舌胖嫩,苔水滑。此证水病似燥,因津液不得敷布而致。水为阴邪居于下,病则必犯阳气而逆于上,所以证见头晕、目眩、胸满,心悸;水邪不去,则气化不行,津液不布,故上见口干而渴,下则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更参其脉与舌,确定心阳不足,水气为患无疑。

为疏:茯苓30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服两剂,头晕、心悸减,原方又加肉桂3克,助阳以消阴;加泽泻12克,利水以行津。又服两剂,小便自利,大便每日一行,面色转红,诸证随之而愈。

便秘有虚实寒热之别,本案病人便秘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小便不利,舌胖苔滑,乃心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水气不化,津液不布,不上行则口渴,不下达则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治当从本以温阳化饮,待阳复饮化,津液布达,则二便自通,口渴自止。

1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医案十三(聂惠民)

奔豚气(慢性胃炎)

董某,男,33岁。年5月9日初诊。患者述自觉间断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时有一周,发作胸闷不适,脘腹发胀,时有嗳气,纳食不佳,二便尚可。面色晦暗,舌质略暗,苔薄白、脉沉弦。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属脾阳虚弱,水气上冲,而致奔豚气。治宜平冲降逆兼以理气。处方:茯苓15克、桂枝10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4克、旋覆花10克、大枣7枚、白梅花12克、炒三仙各12克。水煎温服,七剂药后,冲逆气平而愈。

奔豚气是指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发作欲死,复还止为主症的疾病。本病与情志关系密切。本患者辨证为脾阳虚弱,水气上冲。治疗当温阳平冲降逆,根据病人脘腹发胀,时有嗳气,纳食不佳的临床表现加旋覆花化痰降气,白梅花理气消胀,炒三仙消积化滞。

二、课后交流与问答

1.苓桂术甘汤的药证分析

柯大哥:翁兄,你用苓桂术甘汤有什么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啊?

翁兄:我这两天正好用了这个方,一个患者的女儿突然头晕得厉害,晕倒了,还呕吐,医院检查说是耳石症,治了一阵,后来不敢吃西药了,因为头晕虽然有所缓解,但是心慌得厉害,而且拉肚子也厉害,所以又找我来诊。我想头晕好办啊。她的详细情况是这样:只能平躺,左侧躺右侧躺都晕,不能起床,一起床就感觉天旋地转,然后就呕吐,先呕食物,然后呕清水。问她胃口也不好,也不太喝水。我还问她有没有手抖,“身为振振摇者”,我的理解是手抖。有的人用大青龙汤或者麻黄之类的,会心慌手抖嘛,真武汤能解,苓桂术甘汤也能解。我把那个“抖”认为是茯苓证,身体上控制不住的抖动,包括真武汤里的“身动”,“身动”我理解是肌肉会跳,我认为这都是茯苓证。我又让她腹诊,按肚子,胃有点胀,那么“心下逆满”也有了。她还说,喉咙里好像有股气要上来。(柯大哥:这是“气上冲胸”。)这个跟苓桂术甘汤汤太像了。先给她用这个方,用下去有效果,但效果不是特别好,我本来还以为是她喝下去一个小时就搞定了。(笑)

第二天她能站起来慢慢走了,她原来晚上睡觉也不好,喝了苓桂术甘汤睡眠也好了,但是头左右晃动或者看手机还是会晕,还稍微有点恶心。我一共给她开了三剂,我就让她把两剂一起煮了喝,到第三天还是有点恶心,胸闷和心悸都没有了。我就考虑用带生姜的方子,后来我就用了小半夏加茯苓,她不怎么喝水,应该是半夏证。今天刚开了这个方,效果还待反馈。我用的剂量比较大,姜半夏用了50克,生姜40克,茯苓20克。

条文里“气上冲胸”是桂枝证,“心下逆满”的“逆”也是桂枝证,“心下满”是茯苓白术证,“头眩”就是头晕,头晕我认为是茯苓白术证,茯苓更侧重于“头晕”,白术更侧重于“头重”。泽泻汤里有白术和泽泻嘛,条文里说“其人苦冒眩”,“冒”就是像戴个帽子一样,有个日本人说脑袋感觉重(不是晕),他会用术附汤,那么我想头重是白术证,头晕是茯苓证,侧重点不一样。“浮肿”是白术证,甘草附子汤里有一条:“或身有微肿者”,附子、甘草、桂枝这三个都跟肿没什么关系,就应该是白术跟肿有关系。有一次我治过一个眼袋肿的,我没用苓桂术甘汤,我用了理中汤,也好了。理中汤里有白术,也好了。“身为振振摇者”,我认为是手抖,有的人会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手抖,其实它里面也有茯苓和桂枝的。我也治过手抖的,用苓桂术甘汤效果很好。

柯大哥:关于手抖,我自己也试过,朋友也试过,用真武汤治就挺好的,里面也有茯苓。

翁兄:“身动”和“身为振振摇”其实表达的意思差不多。

柯大哥:《金匮》里有一个藜芦甘草汤,条文里就有“手摇动”,你记得吗?

翁兄:没有印象。

柯大哥:这个可能大家用得比较少。我师父常用藜芦,治疑难杂症或重症,祛痰,基本都会用藜芦,剂量不多,一般就1克、1.5克的样子,他说祛痰的作用非常好。

2.口水多、有时头晕

民纳:今天学这个苓桂术甘汤,我想到我妈妈口水特别多。

柯大哥:有头晕或条文里其他症状吗?

民纳:有时候会头晕,她说是“头昏”,我想是不是可以试试苓桂术甘汤?

柯大哥:有可能啊。我想在苓桂术甘汤里加点干姜可能效果会更好,因为甘草干姜汤本来就有一个“吐涎沫”的主证。

民纳:我试一下,到时候再反馈一下。

柯大哥:这个试一下没问题的,这个方是比较“平易近人”的。

(整理:李春艳/王军丽审核:王军丽)

关于《伤寒论》学习小组

《伤寒论》学习小组是一个全国性的公益中医学习小组自组织,由一批亲近传统文化、信仰中医的义工朋友共同发起,旨在带动热爱中医、有心学习并有行动力的朋友从零开始学习中医,共同成长,希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成长影响和带动更多身边的人亲近和传习中医等本土文化,为中医扫盲贡献微薄之力。目前已有余名来自北京、安徽、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辽宁、海南、浙江、江苏、湖北、广东、云南、上海、黑龙江、甘肃、江西、青海、香港等省份及美国的师友在学习小组中共同学习。学习小组每周的周日晚上6:30—8:30在钉钉app的群里通过直播和视频会议集体学习,平日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huae.com/mhzy/2693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